問題的提出
我國縫制機械工業起步于上世紀,上世紀50年代后,主要是以發展家用縫紉機為主,作為生活資料滿足家庭居民的需要。到了上世紀80年代,行業抓住國際縫制機械產業調整和轉移的年代,行業抓住國際縫制機械產業調整和轉移的有利時機,采用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發展方式,實現了從家用縫紉機向工業縫制機械的產品結構調整。經過近二十余年的積累和發展,目前我國已形成了縫制機械產品鏈上各類縫前、縫中、縫后設備的整機生產體系和較為完善的零配件制造工藝及產品配套體系,形成了相對合理的產業結構布局。
目前行業有生產企業近2000余家,其中整機生產企業約800多家,零部件生產企業上千家。生產的產品品種近2000種,基本能夠滿足我國服裝、鞋帽、箱包等產業發展的需要!笆濉逼陂g,全行業累計生產各類縫制機械7000余萬臺,完成產值1260億元,出口5418萬臺,產量占世界總產值的70%,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縫制機械產業基地。同時,行業在科技創新能力的骨干企業,自主創新體系逐漸形成,產品成套成線裝備競爭力日益增強,產品整體制造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奠定了跨越式發展的基礎。
但是,作為世界最大的縫制機械生產基地,我國縫制機械面臨的最迫切問題是如何快速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從行業發展的角度觀來看,本土企業與國際知名企業仍存在著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行業自主創新基礎薄弱,缺乏專業科技人才、基礎共性技術研究的工作機制和支撐體系;行業自主創新意識和自主創新氛圍有待加強,追求數量增長和資產規模擴張仍是很多企業當前實現資本積累和發展的主要手段;行業自主創新的投入嚴重缺乏,缺乏核心技術。
1. 建立和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行業自主創新體系,提升行業整體創新能力。
一是加快以建立健全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內容的行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制定促進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的行業指導性意見和辦法,指導企業完善研發機構的組織體系、運行機制和軟硬件條件建設,支持具有省級、國家級技術中心的大企業逐步建立起具有國際水準的研發機構,為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提供技術支撐;二是要引導企業加大研究開發和技術改造經費投入,逐漸提高研究開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三是要引導和協助企業制定技術創新戰略規劃,通過企業管理創新、制度創新,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2. 構建行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加強基礎研究力度。
一是以行業“十一五”科技開發項目指南實施為契機,針對束縛行業發展的共性、基礎性科技項目,采取由協會、骨干企業、高等院校三方組成的行業基礎科研項目實施課題組,取得國家主管部門的支持,以企業、高等院校作為科研和實施主體,建設共性技術項目創新平臺,實現在共性技術和基礎領域的重大科技突破,夯實行業科技創新的基礎;二是要通過籌建行業專利服務平臺,定期舉行技術交流等方式和服務手段,整合和充分利用行業科技資源,為企業的科技創新的供技術平臺支持。
3. 實施科技人才發展戰略,聚集和培育創新骨干力量。
一是行業要在現有基礎上大力開展科研人員的專業培訓,提升其專業技術素質和創新意識,培育一批知識復合型的科技創新帶頭人,建立行業科技人才專家庫;二是要在科研人才引進方面搭建平臺,收集并提供相關信息,積極幫助企業引進各類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建立一支結構合理、創新力強的研發隊伍;三是要以發揮人才積極性和創造性為目標,推動企業管理改革和建立人才開放、流動、競爭、激勵的機制,能吸收、留住、用好人才,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持續不斷的內部動力;四是要從行業和企業兩層面著力營造有利于技術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和條件,聚集科研人才,為各類人才的創新活動搭建平臺。
4. 強化知識產權意識,實施專利戰略。
一方面要引導企業在產品開發立項前及項目執行過程中進行國內外知識產權狀況的檢索分析,合理規避專利,實施專利戰略,實現再創新;另一方面要建立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的機制,鼓勵企業加強專利申報和保護工作,重獎專利發明人;二是在行業性項目鑒定、“優秀新產品”、“技術創新獎”等技術評選活動中,要把是否有專利發明作為重要的條件和考核指標;三是可考慮將協會資助共性科技項目所形成的知識產權歸發明者所在單位,進一步激發企業的科技創新動力。
5. 以行業“十一五”科技開發指南為綱領,以項目立項實施為抓手,重點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和產品。
據悉,中國縫制機械協會將緊密圍繞行業“十一五”科技發展指南,加強在企業層面的宣傳和推動,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引導和推動企業在項目開發中優先選擇指南項目。以項目立項實施為抓手,重視將各項關鍵技術融入到項目技術要求中,提高項目技術水平,確定一批行業重點項目進行扶持和推動。同時,協會計劃對行業共性技術專項進行引導性、鼓勵性資助,力爭在基礎性科技項目方面取得實質性成果,提高行業科研工作的起點,快速推動行業科技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