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銀關系企業大銀微系統并購以色列Mega-F Motion System
透過美國應用材料公司居間介紹,上銀科技結合關系企業大銀微系統,并購以色列頂尖驅動器與控制系統研發廠商Mega-F Motion System。此并購案將可讓集團建構機器人產業的完整競爭力,上銀2010年的機器人生產目標可望從1.5萬套,提升到5萬套,成為世界工業機器人的主要供貨商。
五、工研院研發運動控制芯片 應用于五軸加工機等高值工具機與產業機械
為協助臺灣精密機械產業建置下一階段的全球競爭力,工研院機械所投入全球最高整合性的運動控制芯片的研發,內建有CPU可實現32軸全數字同動、1,024點IO控制、奈米級解析命令與微米級軌跡精度,具備高性能實時性的運動控制能力,可應用到新興機器人、五軸加工機、高階光學加工機、線切割放電機、油電復合機、PCB鉆孔機等高值工具機與產業機械領域,創造出每年逾400億元的產值。
在高值工具機的應用方面,透過高整合性多軸精密控制平臺的建立,機械所將可搶回控制桌面及軟件加值的主導權,可幫助臺灣五軸工具機銷售量由100臺提升至1,000臺,每年新增60億元的產值。
另外,還可協助臺灣CNC工具機種進行軟件加值,其影響數量高達每年1萬臺,以每臺可提高20至50萬元的附加價值計算,合計每年可以為臺灣機械產業新增20至50億元的產值。
六、臺灣區機器公會針對機械業面臨嚴峻形勢,提出六大建言
(一)短中期周轉融資:機械業庫存增加,資金周轉困難,建請政府盡速落實「三挺政策」,提具體執行辦法,展延貸款期限,降利率。
(二)調降鋼材價格:機械設備業2008年12月出口較2007年同月減少28%,為降低成本,請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參考大陸寶鋼或韓國鋼材價格,協調中鋼調降鋼材價格。
(三)新臺幣對美元適度貶值:韓元超貶,致使韓國機械產品以美元計的國際售價降低10%至20%,嚴重威脅臺灣機械產品出口競爭力。請央行采取緊急手段,將新臺幣兌美元匯率適度貶值5%至10%,協助機械產品出口。
(四)縮短及簡化商務簽證:臺灣對中東、西南亞地區商務人士來臺簽證需時5至7天,致使該區買主訂單轉往他國。請政府簡化商務簽證,在一天內快速核發。
(五)兩岸機械產品協議關稅:大陸調整工具機與機械進口免稅門坎,嚴重影響臺灣機械產品出口到大陸市場,高門坎設備成為日本及德國制品的天下,嚴重壓縮臺灣機械業者生存空間,請安排兩岸進行經貿與租稅洽商。
(六)提高法人及業界研發經費:臺灣研發經費占GDP 2.58%,嚴重落后日本3.39%、韓國3.23%,建請政府行政及立法部門協商,提供產業每年研發經費維持20%成長,供法人及業界研發具前瞻性的機械產品及新技術,提升國際競爭力。
七、經濟部主辦的搭橋項目「兩岸精密機械產業合作暨交流會議」
經濟部主辦的搭橋項目「兩岸精密機械產業合作暨交流會議」,臺灣區機器公會理事長徐秀滄與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長王瑞祥宣布,兩岸成立機械產業資源整合與技術交流平臺。
機器公會初步規劃,兩岸機械產業第一階段,將針對光電、綠能產業等高潛力、高附加價值的新興產業設備市場,以及原物料、關鍵零組件等,在分工合作的機制及發展策略上,進行深入的對談與合作。
此會議吸引兩岸精密機械業者近500人參與,除機械科學研究總院、中國紡織機械工業協會外,還有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凱捷利集團、北京第一機床廠、武漢重型機床集團、福建天工電機等知名企業代表共103人。
臺灣業界領導廠商則有友嘉集團、東臺精機、上銀科技、臺中精機、程泰機械、慶鴻機電、大同集團、永進機械、佰龍機械、寶元數控及臺勵福等出席。
八、2009年世界工具機產值551 億美元,減少32%
根據美國Gardner 出版社2010 年2 月份發表世界工具機國家別的排名統計,2009 年世界28 個國家工具機生產金額為551 億美元,比前1 年減少32.1%,是7 年來未有的下跌表現。
大多數的國家在消費、生產方面都比前1 年負成長,能夠看出世界性金融風暴帶來的影響。目前為止,工具機最大的消費國是中國,2009 年的生產金額比前1 年增加7.4%的150 億美元,超越了日本、德國,成為世界第一。
2008 年世界工具機的產值為813 億4,090 萬美元。2009 年比08年減少32.1%的551 億9,030 萬美元(若以1 美元=NT33.4 元計算,NT1 兆8,433 億元),世界工具機產值從2002 年以后,連續6 年每年成長2 位數記錄,然而2009 年是7 年來未有的下跌表現。
2009 年中國工具機產值150 億美元,比前1 年增加7.4%,取代日本、德國首次站上世界第一。
除了中國與澳洲之外,所有的國家都比前1 年衰退,甚至有兩位數以上的衰退。2009 年世界排名第2位的是德國,產值為104 億美元,比前1年減少33.5%。日本為70 億9,510 萬美元,減少54.4%,是28 個國家中跌幅最深的國家,這使得連續27 年保持世界第1 位置,在切削型工具機大幅滑落的情況下,排名順位降到第3 名。